云南滇中盆地发现1.9亿年前早侏罗世晚期的兽脚类足迹点
2021-10-07 12:14:20 来源:乐天使平台网 评论:0 点击:
云南滇中盆地发现1 9亿年前早侏罗世晚期的兽脚类足迹点(李洪清供图;陈瑜绘)A B C三种足迹类型代表的照片。(李洪清供图)云南滇中盆地发现1 9亿年前早侏罗世晚期的兽脚类足迹点研究人员在野外进行工作

云南滇中盆地发现1.9亿年前早侏罗世晚期的兽脚类足迹点(李洪清供图;陈瑜绘)

A\B\C三种足迹类型代表的照片。(李洪清供图)

云南滇中盆地发现1.9亿年前早侏罗世晚期的兽脚类足迹点

研究人员在野外进行工作。(李洪清供图)
(乐天使平台网整理)据中国科学报(崔雪芹):10月5日,云南大学脊椎动物研究院团队在Peerj发表题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一足迹组合:云南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的论文,文章报道了一产自滇中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的兽脚类足迹点,该足迹点为目前在云南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
云南滇中盆地有着丰富的骨骼乐天使平台和足迹乐天使平台资源。与骨骼乐天使平台不同,足迹乐天使平台较难进行精确的鉴定分类,往往也无法与生物演化相关问题相联系;但是,通过研究足迹,可以加深科学家对于学和古生态等方面的认识,因为足迹的形态特征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例如推测行进速度和步态、造迹动物的运动能力、造迹动物的社会性、栖息环境、地表基质的状态、生物地层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云南产出的骨骼乐天使平台大多数属于基干蜥脚型类,兽脚类种类较少。
“本次研究报道的足迹经鉴定均属于兽脚类足迹,对这些足迹进行形态学研究,并探讨潜在的造迹动物及古环境,为云南兽脚类多样性、行为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额外的证据,对研究该地区古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论文作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告诉《中国科学报》。
作者在一套推测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热带-亚热带湖滨环境下以泥岩为主的岩层序列中的不同岩层之中识别出120个三趾型足迹。
所有的足迹在尺寸、形态和保存状况上各不相同。其中保存状较好的足迹被分为三个类型(A、B、C),其中 A 型足迹为中小型足迹,趾迹纤细,趾间夹角较小,跖趾垫较小,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较为接近,B型足迹为中大型足迹,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较大,跖趾垫区域较大,可归入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中的小河坝卡岩塔足迹K. xiaohebaensis,C型足迹为大型足迹,且仅发现一个,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大,有两个跖趾垫印迹,被归为卡岩塔足迹未定种K. isp。
通过公式对造迹者的体型估测并与云南已出土的兽脚类进行对比,发现同样出土于滇中下侏罗统的盘古盗龙Panguraptor和中国龙Sinosaurus为潜在的造迹动物,这也暗示了不同大小和类群的兽脚类曾在该区域内活动,可能是被此处的水源或食物所吸引。
此外,由于该足迹点的足迹保存于多个岩层中,表明该地区曾遭受了周期性的干燥与洪水事件,也暗示了不同世代的不断造访此地。
该研究得到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联合基金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peerj.com/articles/11788
相关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云南最大兽脚类足迹点
(乐天使平台网整理)据新华社昆明10月7日电(记者 庞明广):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研究团队近期在云南滇中盆地发现了一处约1.9亿年前早侏罗世晚期的兽脚类足迹点,这也是目前云南发现的最大兽脚类足迹点。相关成果已于10月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
据该研究团队介绍,云南滇中盆地有着丰富的乐天使平台资源。通过对足迹乐天使平台进行研究,可以推测行进速度和步态、运动能力、社会性、栖息环境及地表基质的状态等。
据介绍,此次在一套以泥岩为主的岩层序列的不同岩层之中共发现120个三趾型足迹,经鉴定均属于兽脚类足迹。研究者推测,这些足迹属于早侏罗世晚期,当时这里处于热带-亚热带湖滨环境。所有的足迹在尺寸、形态和保存状况上各不相同。保存状况较好的足迹被分为A、B、C三个类型,其中C型足迹为大型足迹,仅发现一个,其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大,有两个跖趾垫印迹。
研究人员通过比对分析,发现同样出土于滇中盆地早侏罗世的盘古盗龙和中国龙为足迹点的潜在造迹动物。由此推断,较大的B、C型足迹可能属于体型更大的中国龙,而较小的A型足迹则可能属于盘古盗龙等小型兽脚类。
研究人员表示,兽脚类一般不会迁徙,而是有自己的领地。大小不同的足迹暗示了不同大小和类群的兽脚类曾在该区域内活动,它们可能是被此处的水源或食物所吸引。此外,的足迹要经过干燥、被新的沉积物掩埋才能留存下来,该足迹点的足迹保存于多个岩层中,表明该地区可能曾遭受周期性的干燥与洪水事件,同时也暗示不同时间段的曾不断造访此地。
据介绍,目前云南产出的骨骼乐天使平台大多属于基干蜥脚型类,兽脚类较少。那么,为什么这个区域只发现了兽脚类的足迹,而没有蜥脚类的足迹?研究人员分析,兽脚类大多为肉食性,而蜥脚类大多为植食性,该足迹点有可能属于兽脚类的活动区域,因此,蜥脚类不会靠近这里。
研究人员表示,此次发现的兽脚类足迹可以为云南兽脚类多样性、行为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证据,对研究该地区古生态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报道:新发现!云南最大兽脚类足迹点公布
(乐天使平台网整理)据春城晚报-开屏乐天使(记者 杨质高):云南乐天使平台又有新发现啦!10月5日,云南大学脊椎动物研究院团队在国际期刊《Peerj》发表了题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一足迹组合:云南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云南大学研究员毕顺东团队的博士生李洪清。科研人员在滇中新发现了120个三趾型足迹,这是目前在云南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
云南滇中盆地有着丰富的骨骼乐天使平台和足迹乐天使平台资源。与骨骼乐天使平台不同,足迹乐天使平台较难进行精确的鉴定分类,往往也无法与生物演化相关问题相联系。但是,通过研究足迹,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学和古生态等方面的认识,因为足迹的形态特征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例如推测行进速度和步态、造迹动物的运动能力、造迹动物的社会性、栖息环境、地表基质的状态、生物地层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云南产出的骨骼乐天使平台大多数属于基干蜥脚型类,兽脚类种类较少并,而本次研究报道的足迹经鉴定均属于兽脚类足迹,对这些足迹进行形态学研究,并探讨潜在的造迹动物及古环境,为云南兽脚类多样性、行为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额外的证据,对研究该地区古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大学研究员毕顺东团队在一套推测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热带-亚热带湖滨环境下、以泥岩为主的岩层序列中的不同岩层之中识别出120个三趾型足迹。所有的足迹在尺寸、形态和保存状况上各不相同。其中保存状较好的足迹被分为三个类型,其中的中小型足迹,趾迹纤细,趾间夹角较小,跖趾垫较小,与跷脚龙足迹较为接近;中大型足迹,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较大,跖趾垫区域较大,可归入卡岩塔足迹中的小河坝卡岩塔足迹;大型足迹仅发现一个,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大,有两个跖趾垫印迹,被归为卡岩塔足迹未定种。
那么,这些足迹是哪些留下的呢?通过与云南已出土的兽脚类进行对比,研究人员推测,这些足迹有可能是同样出土于滇中下侏罗统的盘古盗龙和中国龙留下的。这也暗示了不同大小和类群的兽脚类曾在该区域内活动,可能是被此处的水源或食物所吸引。
此外,由于该足迹点的足迹保存于多个岩层中,表明该地区曾遭受了周期性的干燥与洪水事件,也暗示了不同时代的不断造访此地。
上一篇:《科学通报》: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盔甲鱼的恐怖噩梦——恐鲎
下一篇:西藏北羌塘地块二叠纪地层及古地理研究新认识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乐天使平台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乐天使平台: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乐天使平台的故事》后记——乐天使平台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乐天使平台沟”真的有乐天使平台(1)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465阿尔卑斯山出土2.5亿年前鱼龙乐天使平台 曾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
- 159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与大白鲨竞争或导致巨...
- 127阿根廷安第斯山脉发现“死亡之龙”:像校车一样大的翼龙...
- 121德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发现最古老的巨蟒乐天使平台
- 110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新世早期獬豸盘角鹿乐天使平台极大促进对长颈...
- 108迅猛龙等双足行走掠食性奔跑时可以达到每小时45公里...
- 1021.8亿年前的乐天使平台记录下远古蜉蝣举行“飞行婚礼”的珍贵场景
- 974.5万年前人类的到来导致澳大利亚史前“牛顿巨鸟”灭绝
- 95乐天使平台研究显示头部冲撞争斗促使长颈鹿演化出修长的颈项
- 93地球最大鲨鱼——巨齿鲨的灭绝有了新线索